笔趣阁 > 历史穿越 > 古今中外奇案录 > 第57章 怀太子

第57章 怀太子

    上元二年,皇太子李弘意外猝死,唐高宗李治在悲痛之余,立其子李贤为皇太子。李贤,字明允,陇西成纪的贵胄子弟,乃是高宗与女皇武则天的次子。他容貌俊秀,举止端庄,自小便深得高宗的赞赏与宠爱。
    李贤聪明过人,自幼便勤奋好学。高宗曾对司空李积赞叹道:“此子已通读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论语》,古诗赋亦能背诵十余篇,过目不忘,领悟力极强。我曾令他读《论语》,他读到‘贤贤易色’一句时,反复诵读,问及缘由,他言心中甚爱此句,由此可见其聪敏乃天性使然。”
    高宗晚年,因身体衰弱,便命李贤监国理政。李贤处事明审,公正无私,赢得了时人的赞誉。《资治通鉴》记载:“上命太子监国,太子处事明审,时人称之。”高宗亲笔下诏,对李贤的政绩大加赞赏:“皇太子自留守监国以来,虽时日不长,然留心政务,抚爱百姓,尽心竭力,详审刑法。政务之余,更能专心精研圣人经典,领悟深意。先王所藏书册,皆能研讨精华。好善正直,实为国家之希望,深副朕怀。特赐绢帛五百段,以彰其功。”
    在唐朝的皇子中,李贤不仅以政务处理能力着称,更以非凡的才华独领风骚。年方二十余,他便召集帝国中最为杰出的学者们,共同注解那本晦涩难懂的《后汉书》。他的亲笔点评,后世称之为“章怀注”,对文史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。值得一提的是,初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王勃,曾是李贤的伴读,对李贤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。
    命运总是充满变数。王勃因一篇《檄英王鸡》的文章,被高宗怀疑有挑拨皇子矛盾的嫌疑,最终被免去了官职。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王勃的命运,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李贤的未来。
    按照李贤的才华与势头,或许历史会走向一个不同的方向,武周代唐的悲剧可能不会发生,一代女皇的君临天下也可能成为泡影。但遗憾的是,武后对权力的渴望与追逐从未停歇,李贤再如何贤明,也终究无法逃脱被罢黜的命运。
    在繁华的唐朝宫廷中,隐藏着一种特殊的力量——投机者。他们总是敏锐地观察着每一个细微的缝隙,寻找着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的机会。而在这个世界里,有一个名叫明崇俨的人,他的眼光更是独到,手段更是狡猾。
    明崇俨,一个容貌俊秀、风姿神异的术士。他年少时便精通巫术、相术和医术,成为高宗和武后身边的得力助手。他善于观察人心,更能洞察天机,因此深受两位皇帝的信任。
    这位术士的心机却并非单纯。据《新唐书》记载,明崇俨曾向武后进言,称英王李显与太宗颇为相似,而相王李旦贵不可言。这样的言论,无疑是在为武后日后的野心埋下了伏笔。而太子李贤,在这股暗流涌动中,又该如何自处?
    李贤听闻明崇俨的言论后,心中深感厌恶。他明白,这位术士的险恶用心,无非是在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。而宫中的流言蜚语,更是让李贤感到不安。有人传言,他并非武后亲生,而是武后姐姐韩国夫人之子。这样的身世之谜,无疑是对他继承大统的最大威胁。
    就在这个关键时刻,明崇俨却意外身亡。他的死因成谜,凶手迟迟未能捉拿归案。这一事件,更是让宫廷中的氛围变得紧张起来。武后怀疑是李贤所为,对太子的猜忌之心愈发加重。
    调露二年,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赵道生,竟在朝廷中掀起轩然大波。他声称是受太子李贤之命,刺杀了那位声名显赫的术士明崇俨。赵道生,不过是李贤身边的一名男宠,却在这关键时刻,成为了扭转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。
    这起事件,迅速在宫廷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。武后得知消息后,果断采取行动,派人前往东宫马房搜查。结果,竟搜出了数百具铠甲,这无疑成为了太子谋反的铁证。
    高宗得知此事后,心中五味杂陈。他一向喜爱李贤,不愿相信太子会做出如此大不敬之事。然而,在铁证如山面前,高宗也无可奈何。他试图为李贤求情,希望能得到武后的宽恕。
    武后却态度坚决。她认为,为人子者,心怀谋逆之心,已是大不孝。为了维护朝廷的稳定和皇家的尊严,她必须大义灭亲,不能赦免李贤的罪行。
    于是,在这场宫廷风波中,李贤最终未能洗清罪责。他被废为庶人,被幽禁在长安城中。从此,他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而这一切,都源于那个不起眼的赵道生和他的供词。
    在永淳二年那个寒冷的冬日,庶人李贤被无情地流放到遥远的巴州。他离开时,妻儿仆从衣衫褴褛,满面凄凉,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厄运。新任皇太子李显,看着这一切,心中涌起无尽的同情,他上书恳请帝后怜悯,希望能赐予李贤一些春冬衣物,让他在这偏远之地能有些许温暖。
    命运似乎并没有给李贤太多喘息的机会。文明元年,高宗驾崩,中宗李显继位,但仅仅一个多月后,他就被武后废黜,改立睿宗李旦为帝。武后从此独揽大权,朝政尽在她一人之手。
    李贤被贬后,流放到荒凉偏远的仪陇天平山。他筑起简陋的茅庵草舍,以野果山泉为食,生活异常艰苦。他深感父皇崩逝之痛,母后无情之伤,心中涌起无尽的悲愤。于是,他写下了那首《黄台瓜辞》。
    “种瓜黄台下,瓜熟子离离。一摘使瓜好,再摘令瓜稀。三摘尚自可,摘绝抱蔓归。”这首诗以藤蔓比喻武后,四个瓜则象征着他们四兄弟。李贤用诗表达了对兄弟性命朝不保夕的感伤,同时也透露出对武后专权的无奈与愤怒。
    不久,这首诗传入了京城长安,武则天得知后大为震怒。她认为这首诗触犯了她的威严,忌心遂起。于是,她下令左金吾卫将军丘神积前往巴州搜查李贤的住宅,以防备可能的谋反隐患。
    丘神积到巴州后,将李贤囚禁在别室,逼令自杀。年仅二十九岁的李贤,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短暂而悲惨的一生。武则天得知李贤的死讯后,虽然曾在洛阳显福门举哀,并将丘神积贬斥,但不久后又重新启用他。
    武则天离世后,尘封的历史终于为李贤揭开了新的一页,他被追封为章怀太子。然而,关于这位太子的死因,千百年来一直笼罩在迷雾之中,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
    两唐书在字里行间,都透露出太子被武后诬陷杀害的阴影。《旧唐书》更是以尖锐的笔触评论道:“唐年钧德,章怀最仁,凶母畏明,取乐于身。”这是对太子品德的极高赞誉,似乎是在为他生前被扣上的不孝谋逆罪名进行驳斥,暗示他其实是含冤而死。
    出土的墓志铭也似乎在影射太子是被冤杀,但同样未曾明言其直接死因。这些历史碎片,仿佛一个个未解的谜团,让人无法窥见真相的全貌。
    郭沫若先生曾对此事提出自己的看法,他认为章怀之死与武后无关,而是当时的宰相裴炎为夺权所为。这一观点,无疑为这桩历史悬案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。
    无论太子是因何被害,还是被谁所害,他死于帝国最高权力的争夺和由此产生的忌恨、阴谋这一点,却是不争的事实。在那个风起云涌的高宗朝,武后掌权的岁月里,为了夺得皇位,兄弟相残、父子反目的事情时有发生。而章怀太子的死,或许只是这场权力斗争中的一个缩影,一个让人痛心的牺牲品。
    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,或许永远无法完全揭开。我们只能从这些零散的记载和推测中,拼凑出一个模糊而又悲壮的身影,感受着那份属于章怀太子的无奈与悲哀。
新书推荐: 洪荒之月神嫦曦 四合院:悔婚?感谢不嫁之恩 高武:我,京都帝子,镇压万族! 被迫闪婚,随手挑了全球首富! 囚他她 灵魂重生不差钱 山乡风流神医 红楼之黛玉今天也在怼人 始终无人再似她 万古天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