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历史穿越 > 历史排行榜,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> 第183章 狄仁杰忠的是国家和百姓,而不是某一个人

第183章 狄仁杰忠的是国家和百姓,而不是某一个人

    “通天元年(696年)五月,
    契丹首领李尽忠与孙万荣起兵反叛,
    向河北发动猛烈攻势。
    为了稳定河北动乱的局势,武则天急调狄仁杰任魏州刺史。
    魏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,
    是北方势力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,
    其安危,直接关系到洛阳地区的安全。
    狄仁杰到任后,立即着手稳定局势。
    他一方面安抚百姓,确保他们能够继续从事农业生产,从而保障粮食的充足供应;
    另一方面,则积极整顿军备,为可能到来的战斗做好充分准备。
    在狄仁杰的治理与防守下,
    魏州成为了契丹叛军难以攻破的屏障。”
    “不久之后,
    反叛的孙万兴在官军与突厥人的联手打击下战败身亡,叛乱终于得到了平息。
    值得一提的是,
    战乱期间在狄仁杰治理下的魏州,
    不仅安然无恙,
    而且百姓们还安居乐业,农业丰收,
    使魏州成为了当时河北最为安定富足的地方。
    为了表达对狄仁杰的感激与爱戴,当地百姓也自发地立碑颂德。”
    “此后,
    狄仁杰又相继被调任为河北安抚使和幽州都督,
    负责战后的重建与恢复工作。
    在这期间,他一直勤勉尽职,
    不仅继续安抚百姓、严厉打击贪腐官员,
    还大力发展生产,推动了许多有利于国家和民众的举措,
    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无私的为民情怀。“
    百姓看到这儿,忍不住赞叹起来,
    “狄仁杰不仅才智过人,更难得的是他那一颗为民之心。你看他日夜操劳,全都是为了百姓的福祉啊!“
    “没错!这才是咱们百姓的青天大老爷啊!”
    “若是狄仁杰能早生500年,真希望他能来我们这里做官!”
    视频继续播放,
    “神功元年(697年)十月,狄仁杰再次拜相,
    同时还被委以鸾台侍郎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重任,
    并加授银青光禄大夫,
    达到了人臣地位的巅峰。
    神功元年(697年)至久视元年(700年),
    这三年,
    成为了狄仁杰人生中最平稳安定的时期,
    但也是最后的三年。
    经过官场长期的风浪颠簸,狄仁杰终于能够安稳下来。
    在这最后的几年时间里,
    狄仁杰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大事的深切关注,
    不断思索着定国安邦的良策。”
    “也是在这三年里,
    狄仁杰与武则天的君臣关系愈发深厚。
    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信任,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。
    一方面,是因为她自身年事已高,急需一位德才兼备的重臣辅佐;
    另一方面,狄仁杰在官场的起伏中,始终保持着坚强积极的精神。
    因此武则天十分倚重狄仁杰,常常称呼他为国老,并在他入宫时免去了繁琐的叩拜礼节。
    久视元年(700年),狄仁杰被进一步擢升为内史,并随武则天巡游三阳宫。
    在众多随行的百官公卿中,
    武则天唯独赐予了狄仁杰一所宅第,
    这足以彰显她对这位老臣的厚爱与器重。”
    “狄仁杰但的官场生涯,一直都秉持着谨言慎行的原则。
    他性格耿直,敢于直言进谏,
    但同时又极富智慧,
    总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进谏的分寸。
    在朝堂上,
    狄仁杰敢于与武则天进行辩论,
    但他的言辞始终紧紧围绕着国家大事,
    从不触及敏感话题或武则天的私人生活。
    对于狄仁杰而言,
    他并不反对武则天的统治,
    也承认并拥戴其执政的合法性。
    他知道政治格局的变迁,非他个人所能左右.
    而且在他看来,
    武则天的执政,只是唐朝统治的延续而已。
    因此,他将自己的全部努力和智慧,
    都投身于为国家效力、为人民谋福的事业中,
    而非局限于为武则天个人服务。
    正是基于这种认知和信念,
    狄仁杰在对待武则天继承人问题上,态度十分鲜明。
    他力主李氏子弟为继承人,
    以此匡复唐室,
    维护大唐的稳定和繁荣。
    这种立场和主张,不仅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,
    也彰显了他对大唐和人民的深厚感情。”
    唐太宗李世民看到这儿,忍不住微微有些动容。
    狄仁杰这一生,
    不管是高官还是遭贬谪,
    一直都在兢兢业业的造福百姓。
    “这才是真正的好官啊!”汉光帝刘秀也忍不住由衷地赞叹道,
    “狄仁杰始终将百姓的福祉放在首位,兢兢业业,无私奉献。
    这样的官员,才是百姓心中真正的好官,
    才是国家所需要的栋梁之材!”
    苏治继续讲解道,
    “其实,
    如何选择皇位继承人,
    也是一直困扰着武则天的一个大难题。
    她在武氏子弟与自己的儿子之间,始终摇摆不定。
    若是选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,
    则意味着她亲手创立的‘大周政权’将走向终结。
    而若传位给武氏子弟,她又担忧自己儿孙未来的命运将会如何。
    正是在这种关键的时刻,
    以狄仁杰为首的拥李派朝臣,便发挥出了重要作用。
    他们积极游说武则天,
    力劝她接回庐陵王李显,并将其立为皇太子。
    在他们的努力下,武氏子弟夺取皇位的企图,最终宣告失败。
    其实,武则天是有意传位于武氏子弟的。
    天授二年(691年),
    即武则天称帝后的第二年,
    她的侄子武承嗣,便暗中指使王庆之等人上表,
    请求武则天立自己为皇太子。
    但这一提议遭到了两位宰相的强烈反对,最终未能实现。
    当武则天召见王庆之,
    询问他为何要立武承嗣为太子时,
    王庆之直言不讳地表示:'今日谁有天下,而立李氏子弟为继承人?'
    武则天闻言非但没有生气,反而好言劝慰王庆之。
    这表明武则天其实并不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,
    只是由于朝中重臣的反对,
    她无法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。”
    “后来,
    武则天又产生了立武氏子弟为继承人的想法,
    但遭到狄仁杰的坚决反对。
    狄仁杰不仅态度明确,
    还十分懂得武则天身为人母的心理,
    并针对这一点,进行了巧妙的谏劝。
    狄仁杰对武则天说道:‘姑侄与母子孰亲? 陛下立子,则千秋万岁后,配食太庙,承继无穷;立侄,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。’
    武则天叹息道:‘此朕家事,卿勿预知。’
    狄仁杰回应道:‘天子以四海为家,四海之内,孰非臣妾?何者不为陛下家事!君为元首,臣为股肱,义同一体。况臣位备宰相,岂得有所不知?'
    最终,在狄仁杰等朝臣的极力劝说下,
    武则天于圣历元年接回庐陵王李显,立为太子,
    恢复了李氏弟子对皇位的合法继承权。”
新书推荐: 只属于我的满天星 网游:我获得了即时杀戮的能力 我的世界:我自虚空而来 身为诡异的我总想伪装成人 千古人族 开局59年,人在南锣鼓巷 外室独宠?退婚另嫁世子爷请自重 重生主母手执刃,侯府满门上西天 重回九零:结婚生娃的日子我不要 星穹铁道:开局一本某花宝典